江上青生平事迹
江上青生平简介:
江上青(1911——1939),江苏扬州人,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。原名江世侯,曾用名蕃臣。父亲江石溪擅长诗文音美,尤精医学,生前在江都县头桥乡(今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)岸顶河房“太和堂”药店(又名“彭泰和堂”)悬壶济世,有爱国民主思想,母亲头桥范氏孺人(今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安帖村三三组人)。江上青早年在南通中学、扬州中学学习时,就积极投身学生运动。
1927年11月在南通读中学时,由刘瑞龙、顾民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29年7月出狱后,改名江上青,秋,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,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期间,担任党支部书记,并创作了大量追求革命理想的诗歌。两次被捕,在狱中大义凛然,英勇不屈,用以《前进曲》为代表的诗篇表达革命情怀。
1931年8月,受党组织派遣,到上海暨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,继续秘密从事学生运动。1932年2月,回扬州创办《新世纪周刊》。
1936年,与于在春、顾民元等人创办《写作与阅读》杂志,宣传抗日主张。抗战爆发后,发起组织“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”,编辑出版《抗敌周刊》。
1937年11月,和陈素、莫朴等人组织“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”,辗转4省17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。
1938年11月起,利用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秘书,第五游击区政治部主任身份,在皖东北秘密发展中共党员,建立党的基层组织,并担任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。他坚定执行党的统战政策,推动国民党六安县长盛子瑾抗日。创办《皖东北日报》;主办“皖东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”;建立由我秘密党员控制的抗日武装;作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人,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立、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。刘少奇同志高度评价说:“抗战初期,我党在皖东北与盛子瑾的统战,是一个成功的范例。皖东北抗日形势的发展,使国民党顽固派极为恐慌,他们加大了对皖东北进行的破坏和捣乱。日本侵略者也加紧对皖东北地方反动势力的拉拢和勾结,企图破坏皖东北的抗日局面。
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,1939年3月,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,杨纯任特委书记,江上青为特委委员。特委成立后,积极协助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兼八路军、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主任张爱萍等,进一步推动皖东北国共合作、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,共同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。
1939年7月29日,江上青在协助张爱萍等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后,与盛子瑾等率部返回司令部途中遭地主反动武装伏击,身中数弹,壮烈牺牲,年仅28岁。去世后,江上青遗体安葬在八路军、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附近的崔集。
1982年迁葬于江苏泗洪县烈士陵园,并树碑立传,由老将军张爱萍题写碑名,杨纯、刘玉柱、周村撰写碑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