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名:    密码:   
情感倾诉

刘爱好是一位怎样的母亲?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-----------在母亲遗体告别仪式上得致辞



 
 各位敬爱的来宾:



  首先,我要向所有来这里送别刘爱好女士最后一程、以及因为路远等种种原因无法来到现场的各位母亲生前的同事好友、至爱亲朋,致以深深的感谢(鞠躬)。



  本周二,2021年11月21日下午4点37分,母亲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床上,在儿女的怀抱中平静地走完了一生。在这万分悲痛的时刻,我想分享一些,在我这个儿子眼里,刘爱好女士是一位怎样的母亲。



  母亲生于一个印度华侨的家庭,她既是闯荡南亚的中国广东侨民的后代,也有着来自不丹少数民族的血统。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民族、语言、文化多元混居的环境。上小学的时候,她曾经作出一个重要的选择,从一所印地语学校转到了孟加拉语学校。如果没有这次选择,就没有后来回国以后,与从事孟加拉语专业的父亲的相逢相识,也就没有后来我们这个家庭。



  母亲是在1960年代,国家从归国华侨中挑选人员,协助在高校培养孟语人才时来到北京的。孟加拉语在南亚是一个有两三亿人口的大语言,然而在中国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语种。数十年间,只在北京广播学院(即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)等个别高校断续招收了几届学生。而这几批学生的培养,大多有母亲的参与。如今,这些毕业生已在对外广播、新闻出版、高校、外交、外经贸等多个领域开枝散叶。进入新世纪,退休后的母亲仍担任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聘教授,为国家培养新一批的孟语人才。我认为母亲是一位极佳的口语教员,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近乎国外的语感体验,这一点我本人从小就有体会。



  母亲是父亲在事业上的亲密合作者和背后默默的支持者。父亲生前在孟语事业上的每一份成就,包括开创国内孟加拉语教学和对外广播事业,在多次国家领导人的重大国事活动中承担主要口译任务,编撰国内首部孟汉词典等工作中,都有他们夫妇二人的共同心血。有人说,父亲流利的孟语口语就是在母亲的陪伴下练出来的。父亲对印地、乌尔都、巴利、尼泊尔等多种外语的旁通也和母亲的影响有关。母亲出色的多语言能力、甚至烹制的美食、奶茶,都是父亲在担任驻外的使馆和国际台记者站期间外交活动的贤内助。



  生活中,母亲是一个勤俭朴实,又富有情趣的人。小时候正是从母亲那里,我知道了牙膏用完以后,牙膏皮是非常有用的资源。许多生活中的废弃物,如塑料袋、包装盒、布料线头,在她手里常常化腐朽为神奇,转化为一件件精致的布艺、贴画或者小工艺品。母亲的烹饪水平不俗,特别是各种咖喱美食,还有烧制的奶茶,是全家人舌尖上的幸福。母亲聪明伶俐,很有艺术天分,很多亲朋好友都收到过她亲手制作的珠艺小物件,一些图案很有创意。退休后,她参加老年大学国画班,从未接触过山水画的她,短短时间内竟也画得像模像样,很有几分韵味。



  母亲对儿女的教育,从无高谈阔论,更多是在日常的饮食起居、待人接物中,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示范和影响。和许多老辈人一样,母亲把乡情和亲情看得很重。每逢年节,她会带着儿女祭拜逝去的亲人。许多外地来的亲朋,无论亲疏,无论是来旅游、看病、还是找门路做生意,她都特别热心地接待,有时让我觉得有些过分。在住房并不宽裕的年代,有时客人来了,我和父亲就只能睡在地上。每隔几年,即便是她年纪已经很大、行动不便的时候,也会到广东香港等地与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友相聚。甚至在70高龄的时候她还和几个兄弟一起回了趟印度和不丹。就在今年的上半年,她在电话中还向我提起,想让我陪着再回一次故乡,考虑到她的年龄身体,不丹的遥远程度和没有外交关系,我没有答应,现在是永远也没有机会了。越到晚年,她越是经常在我耳边唠叨一些小时候在国外的人和往事,我虽静静倾听但有时候也并不耐烦,而以后是再也听不到这些了。



  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,也就是21号下午的三点多钟,她的心率下降到40以下,血氧浓度只有二十多,我开始给母亲做最后一次足底按摩。我感觉她的生命似乎仍在顽强坚持,因为当我按压到心脏反射区时,发现她的心率从40几下,一路上升几十次,但时间不久又开始缓慢下降。当心率又下滑至危险的40以下时,只要加强按摩力道,则心率又会有抬升,如此反复几次,终于回天乏力。生命在坚持了一个多小时后,还是走向了最后的终点。母亲双目闭合,表情宁静安详,仿佛睡熟,嘴唇微张,又好像有话要讲,但那是我们永远也听不到的了。



  在这个落叶飘零的季节,母亲平静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。她一生在多元文明浸润中成长,历经异乡的离乱漂泊,回归故土,又经历艰难创业,建立家庭,收获幸福,享受天伦之乐,直至遭逢亲人早逝,平静度过十七年漫漫岁月,寿终正寝。虽无丰功伟业、轰轰烈烈,但也遍尝甜酸苦乐,过得足够丰富,足够充实!正如泰戈尔诗中所言: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寂美。



  母亲终其一生,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女,养育出一个北大博士和一个留英硕士,一个大学的教授、一个北京电台的主持人。虽经亲人意外离世的打击,仍然顽强乐观地支撑家庭。近两年,因疫情及各种原因,彼此相见不易,我对母亲的关照和陪伴实在是太少了,所幸在她生命的最后一个多月时光,有自己最爱的儿女陪伴。眼看母亲的生命力一点点消失,我心如刀绞,但能让母亲在我们的怀里安然过世,也算做儿女的尽到的最后一份心意了。



  人生无常,生命短暂。但是母亲的爱永远不会消失,我们对母亲的怀念也永远不会结束。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生为亲人,缘何其重。惟愿母亲与父亲天堂相聚;若再世为人,愿续母子情缘!



  母亲,走好!妈妈,我们一定还会再见!一定的!谢谢!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儿玉昆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3年11月25日于八宝山殡仪馆菊厅 

阅读(60) 感言(0次)发布日期:2023-11-25 作者:李玉昆
文章感言
感言
关爱快捷入口
八达岭陵园
友情纪念馆 添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