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名:    密码:   
情感倾诉

二十年后再次看到“一团火”的精神

 

  还是在哪里,我看见了张秉贵的儿子,看到那“一团火”的精神的传承

    记不清有多少年没在百货大楼买糖了。一天,儿子闹着要吃电视广告推出的新款巧克力,我在先生“就会惯孩子”的谴责声中出门去买。  我家离百货大楼很近,一会儿就到了。走到糖果柜台前,看见一位男售货员站在柜台后。他见我过来,笑着说:“您买点什么?”看着这张笑脸,我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再看他熟练的动作,我猛然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。就问:“您是不是姓张?”他答;“是啊。”我又问:“张秉贵是您的父亲吧?”他笑了:“您怎么知道的?”我就把当年的那段故事讲给他听。

  那是一九七五年。我从山西插队回城后,在家做些刻蜡纸的外加工活儿谋生,而我的哥哥已经被分配在山西太原工作。他旅行结婚回山东老家探望从一九六六年被遣送回乡“戴罪劳动”的父母,路过北京时让我帮他买些糖果以便回山西后分给同事们。

  那时商品匮乏,买东西常常要排队。百货大楼的糖果柜台前除了买糖自己吃的,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差、探亲访友、结婚采购的人们在排队。因为大楼的品种齐全、质量也有保证。

  我去买糖那天,有十几个人在排队。我站在队尾耐心地等着,一边往柜台前张望。随着队伍的移动,我对那个卖糖的老售货员产生了兴趣,他和当时的许多售货员不一样。那时有一种说法:进商场,脸难看,话难听,气难受。因为是卖方市场,商品紧缺,工资又不和效益挂钩,所以不少售货员都认为是顾客“求着”他们。想买东西吗?你的态度要好,耐心要够,爱买不买,不买走人。但是这个售货员的服务却和当时的“流行”服务风气大相径庭。他对每一个顾客都面带微笑,和蔼可亲。并且他的动作奇快:只要一听到顾客说的品种、数量,他马上迅速找到那个格子,抓到秤盘上的糖分量基本上符合要求,差不了一两块。我一边看,一边听他和顾客说话。又发现一件有趣的事:他会随着顾客说话用的不同方言变换自己的口音。我看得暗暗称奇,又有几分佩服。

  队伍很快缩短,我前面只剩下一个人了。那人的穿着一看就是蒙族,于是对话变成了带有内蒙口音的普通话。我忍不住对那老售货员说:“您回家跟您儿子也这么说话吗?”他一听,大笑起来。周围的顾客也一齐笑了,气氛顿时变得更加融洽。他边笑边说:“大伙儿挺老远的到北京来买东西,得让人家满意。”我说:“您的服务态度真够好的。”他说:“哪里哪里,这是应该的。”

  从那以后,每次到百货大楼,我都要往糖果柜台那边张望。当看到那个忙碌的身影时,一股暖意从我心底升起,这就是那个平凡的人给予我的不平凡的感觉。

  许多年以后,我才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:张秉贵。后来又看到关于他的许多报道和他因病去世的消息。

  听完我的叙述,张秉贵的儿子很感动。他诚恳地对我说:“谢谢您还想着老爷子,他在九泉之下一定很欣慰。”

  如今,老人早已作古,他的铜像作为“一团火”精神的标志栩栩如生地矗立在百货大楼前。他的儿子“子承父业”,在大楼的糖果柜台当售货员,“一团火”的精神代代相传。和他聊起这段往事,我感慨万千。

  又快到每年的“3.15”了,这是我国的服务质量月。在物质丰富、百姓安康的今天,“顾客就是上帝”已经成为服务行业的座右铭。而张秉贵则是实践这条真理的先行者。他心中的一团火已经在百货大楼、在全国的服务行业点燃。这团火将温暖所有人的心,把整个世界点亮。

阅读(663) 感言(0次)发布日期:2011-11-07 作者:纪念学者
文章感言
感言
关爱快捷入口
八达岭陵园
友情纪念馆 添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