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名:    密码:   
情感倾诉

父亲人生最后一篇文章—回忆费孝通(续八)

 

 

 

九、结束语

    2005年4月25日,恶耗传来,费孝通教授离我们而去,享年95岁。近年来,我因从事两岸经贸活动工作,担任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中心副理事长,又多年在美国、加拿大居住,与费孝通接触渐渐少了。当然年纪大了,行动不便,也是一个原因。2002年中共召开十六大,忽然发现到列席名单中有费,真是十分高兴。因为这预示他身体仍然健康,并仍然参加政治活动,真是一位永葆青春的年高德邵的学者。但是,2005年4月25日报纸,却载有费氏业已仙逝的消息,我真是从内心感到分外悲伤。抚今忆昔,万般悲痛涌上心头。记得中国国内有一本书这样评论费氏:

“费孝通无疑是现代中国社会中这样一类知识分子的典型。他们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自辛亥革命以来发生的所有变迁,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熏陶,又接受了地道的西式教育;既是才高学著、见闻博恰的学者,又满怀政治热情、活跃于政治舞台,成为一代政治明星。费孝通也正是同时具备了这样特殊的学术、政治地位和广泛的国内国际社会影响,他便常被人视为中国社会与政治变化的晴雨表”。(引文见《中国百名大右派》第163页,朝华出版社,1993)。

我记得1999年9月15日去参加中国民主同盟、清华大学、中央民族大学共同召开的纪念我的老师、也是费孝通的老师潘光旦教授诞辰100周年座谈会,费孝通在讲话中说:“有些文章说潘先生‘含冤而死’,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觉得冤。这一点很了不起,他看得很透,懂得这是历史的必然。……潘先生经历了灾难,可是他不认为应该埋怨那一个人。这是一段历史的过程。潘先生是死在我身上的。他确实没有抱怨,没有感到冤。他的人格不是一般的高,我们很难学到。造成他的人格和境界的根本,我认为就是儒家思想。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。儒家不光讲“推己及人”,而且说“一以贯之”,潘先生是说到做到了的。我想:潘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在这个方面达到的境界,提出的问题,很值得我们深思”。是的我们今天同样应该这样评价费孝通走过的人生道路。他同样是“人格不是一般的高”,他“在这方面达到的境界,提出的问题,很值得我们深思。”我现在面对这位“伟大”的知识分子,只想讲一句话:

信哉,斯言矣!安息吧,我敬爱的老师。        

阅读(766) 感言(0次)发布日期:2011-04-17 作者:风花
文章感言
感言
关爱快捷入口
八达岭陵园
友情纪念馆 添加